当年山西为什么同意林县修红旗渠
林县地处河南、山西、河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,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。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,全县发生严重旱灾高达20多次,其中出现人吃人现象的惨状就有5次,由此可知林县人民历史上因严重缺水而遭受的沉重灾难。
人没有水不能生存,有水就有生命,有生命就会有一切,然而严重缺水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苦难。当时,在林县广大群众中流传着“吃水如吃油”的俗话,有一首民谣更是令人心酸:“咱林县,真苦寒,光秃山坡旱河滩;雨大冲得粮不收,雨少旱得籽不见;一年四季忙到头,吃了上碗没下碗。”这首民谣可谓是当时林县干旱缺水面貌的真实写照。
今天的红旗渠,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,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。
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
1、红旗渠的“总指挥”叫杨贵,他是河南林县(今林州市)1954年至1973年期间的县委书记,被当地人称为“引水书记”,面对林县千年干旱、村民为挑水摔死人的困境,他立下军令状:“宁可干死累死,也不能让老百姓渴死!”
2、修渠决策震惊全省,1959年杨贵提出“劈开太行山,引漳河水入林县”,当时全省水利专家都觉得疯狂——要在悬崖绝壁上挖70.6公里渠道,还要穿越211个隧洞。他带着干部用麻绳绑腰测量悬崖,村民说“这书记敢拿命换水”。
3、十年血汗铸天河,杨贵动员10万民工,用铁锤钢钎打穿太行山,最险的“青年洞”1.5公里隧洞,300青年突击队员用17个月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期间81位建设者牺牲,杨贵把指挥部搬到工地,和民工同吃野菜窝头。
4、世界奇迹背后的坚守,1974年红旗渠全面通水时,总干渠落差仅1/8000,精确度堪比现代工程,联合国考察团惊呼:“这是新中国的万里长城!”杨贵后来官至公安部副部长,但林县人永远记得他那句:“干部不领头,群众哪来劲?”
相关问题解答
1、当年山西为什么同意林县修红旗渠?
其实啊,当时山西同意林县修红旗渠,主要是因为这事儿对双方都有好处,林县(现在的林州市)在河南,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,老百姓日子过得特别苦,而山西那边呢,漳河的水资源相对丰富,林县想引漳河水过来,山西一开始也有点犹豫,毕竟水是宝贵的资源嘛,但后来经过协商,山西觉得这事儿不仅能帮林县解决缺水问题,还能促进两地的合作,所以就同意了,再说了,红旗渠修好了,对山西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好处,算是双赢吧!
2、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?
林县修红旗渠的时候,县委书记叫杨贵,这位老书记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!他当时看到林县老百姓因为缺水过得那么苦,心里特别难受,就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,杨贵书记带着全县人民,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红旗渠,那时候条件特别艰苦,工具简陋,粮食也不够,但杨贵书记一直坚持在一线,和老百姓一起干,可以说,没有他的领导和坚持,红旗渠根本修不成。
3、红旗渠修了多久?
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修,到1969年才全部完工,整整花了将近10年时间!这期间,林县的老百姓真的是拼了命在干,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,全靠人力,大家用铁锤、钢钎一点一点地凿石头,甚至用绳子吊在悬崖上施工,虽然条件艰苦,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,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再为水发愁,现在想想,真是佩服那时候的人,太有毅力了!
4、红旗渠修好后对林县有什么影响?
红旗渠修好后,林县的变化可太大了!以前因为缺水,老百姓种地都成问题,粮食产量低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有了红旗渠,漳河水引过来了,农田灌溉有了保障,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,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,村里通了水,大家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,更重要的是,红旗渠成了林县人的精神象征,那种不怕苦、不怕累、自力更生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后人,现在红旗渠还成了旅游景点,很多人专门去参观,感受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。
本文来自作者[冰之]投稿,不代表黄凯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kblog.cn/zlan/202503-298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黄凯号的签约作者“冰之”
本文概览:当年山西为什么同意林县修红旗渠林县地处河南、山西、河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,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。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,全县发生严重旱灾高达20多次,其中出现人吃人...
文章不错《当年山西为什么同意林县修红旗渠 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》内容很有帮助